师者风范

师者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者风范 > 正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忆宁夏大学原党委书记夏森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07 浏览次数:

宁夏银川西夏区工人文化宫的劳动模范光荣墙上,镌刻着他的名字——夏森。银川师专毕业的他,从宁夏刚刚解放,就光荣地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并于195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在银川女中、平罗中学、银川师范、宁夏大学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从教40余载,为了塞上大漠桃李芬芳,他执著的追求,无私地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年华。

1955年,他被评为甘肃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受到甘肃省人民政府表彰;1960年,他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同志的亲切接见;1991年,他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到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表彰,其事迹在《人民日报》《中国高等教育》《宁夏日报》《共产党人》及宁夏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夏森同志于1975年调宁夏大学工作,历任宁夏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11月至1993年8月任宁夏大学党委书记,他是迄今宁夏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党委书记。在夏森书记的脑海中,“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始终是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从教40多年的亲身体会是:教书育人,贵在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现代科学知识培养人才。他经常说:“建没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而培养人才的人首先应当受教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园林,如若没有一批合格的园丁,是难以花繁林秀的。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等学校育才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夏森同志和宁大党委一班人十分注意引导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利用创办党校、讲党课、举办专题讲座、学习班等形式,培养教师骨干。组织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并通过教工党支部向广大教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校党委颁发了《宁夏大学教师工作规范》《宁夏大学教师道德规范》和《宁夏大学教师管理、培养的意见》,要求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树立良好师德,为人师表。确立了“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指导思想,组织和发动教师开展“四育人”活动,对教职工中涌现出来的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先进人物,学校及时给予表彰与奖励。他主持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和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规定,稳定并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他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政机关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他们思想上的热点、疑点、难点,以便对症下药。他还亲自带领调查组,到全区山川各县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综合治理抓好了。从1987年开始,学校连续五年被上级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治安防范先进单位”;学校保卫处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全区政法战线先进集体”。1989年荣获国家公安部“全国经济文化保卫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伙食改善了。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区高教系统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

——社会实践丰富了。从1990年开始,连续四年被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授予“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称号;

——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了。学校加强系、处级干部队伍建设的经验,学生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的经验,开展“理论月活动”的经验等先后在全国、全区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交流,学校也被评为“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在这些成绩中,倾注了校党委、校领导的不少心血,也倾注了夏森同志的心血。

夏森书记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对错误的东西,他敢于抵制。1985年,夏森书记随同宁夏高校考察团到南方参观考察,听到一些人鼓吹“合并”甚至取消高校党的组织结构,削弱思想政治工作,他坚决反对。回校后,他在大会小会反复地讲:不论外边刮什么风,起什么浪,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变,党的工作机构不能砍,党务工作队伍不能散。1986年底,全国一些高校陆续发生学潮,但宁夏大学始终保持着稳定,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井然有序。1989年的政治风波也波及到宁夏大学,夏森书记带领党委一班人,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制止动乱。面对严峻、困难的局面,他从容镇定,处变不惊,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稳定了学校局势。之后,他在宁夏大学学报上发表了《把高校办成社会主义的坚强阵地》一文,批驳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种种奇谈怪论,阐述了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在社会上和校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惜才爱才,做知识分子的贴心人

在校园里,知识分子称赞夏森同志惜才,爱才,知人善任。夏森同志常说:“党把我们派到高校做知识分子工作,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作用。因为,他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应当让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期望和温暖通过我们的具体工作体现出来。”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早在平罗中学任校长时,他就爱惜人才,善用人才,颇受教师拥戴。因为这一点,“文革”期间,他被作为“重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黑样板”批斗,关进“牛棚”。但平罗广大的乡亲们清楚:平罗中学每年以90%以上的升学率使众多农家子弟考取了大学;平罗中学当时跻身于全区乃至西北中等教育先进单位行列;平罗中学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勤工俭学丰硕成果,受到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这些与夏森校长的正确领导和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从教四十余载,他始终把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处处注意身体力行。他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食堂,询问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什么困难,还要亲手摸一摸暖气热不热,亲眼看一看照明条件好不好,亲口尝一尝饭菜是否可口。从食堂饭谱到绿化种树,他都过问,并亲自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他常说:“什么是大事,群众需要就是大事,为师生服务就是大事。”每年春节、元旦、教师节前后,他总要到一些教职工家中,嘘寒问暖,征询意见;“三八”妇女节,他向女教工们祝贺节日;“六一”儿童节,他去幼儿园向孩子们赠送礼品;离退休老同志希望有一个活动场所,他建议有关部门很快办起了“老干部活动室”;学生们缺少文体活动场地,他亲自出马筹措经费改建了一个学生餐厅,供学生们办舞会,放电影、看电视;为使群众住房分配使用得更合理,他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到宿舍楼一家家探查,查出20多间使用不当的住房,分配给了青年教职工……全校年纪稍大一些的教师、职工,包括炊事员、清杂工,他差不多都能叫得上名字,说得出家庭主要情况,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群众中的普通一员。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一段时间里,由于受“下海潮”的冲击和海内外、东南沿海与内地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宁夏大学教职工申请出国,要求调往发达地区和下海经商的人数剧增,加之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困难。“孔雀东南飞”挑战西部,更挑战宁大,地处西部的宁夏大学更需要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为此,夏森书记主持党委会作出决定: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全校都要想教学科研人员之所想,急教学科研人员之所急,热忱搞好服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注重感情投入,创造宽松、和谐、温暖人心的环境氛围。对于提出调动的教师,夏森书记和其他校领导都出面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尽量挽留。同时,校党委制定了吸引稳定教师队伍的多项措施,进一步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解除教职工后顾之忧。中文系语言学教授高葆泰,1958年建校时就来到宁夏大学工作,他曾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但是由于“左”的路线影响,他的愿望一直未得到实现。夏森同志从多年的交往中了解、熟悉高葆泰:他是一位政治上、业务上都很强的人才,不可多得,应当为高葆泰创造条件,让他有用武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时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的夏森同志多次登门拜访高葆泰,促膝酣谈,多方关心,终于促使党组织解决了高葆泰同志的入党问题,并在以后一直从各方面关心和支持高葆泰同志。党委书记的关心使高葆泰感到温暖、鼓舞、振奋,这位新中国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进取和攀登高峰。他放弃了调回原籍的打算,决心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宁夏的教育事业和语言研究事业。他先后担任中文系副主任、总支委员,出版了被专家称为“体大思精”的专著《兰州方言音系》,负责新编自治区社科“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宁夏方言概要》一书,著作《语法修辞六讲》获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1984年被授予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0年被评为宁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化学系赴美留学教师苏树军的父母无人照料,夏森同志出面安排了一套三居室的住宅,把他们接来学校居住,并多次上门看望,在生活上多方关心体贴,还协助他们办好手续赴美探亲。苏树军的小妹患了急病,夏森同志又派人为她联系住院、转院。夏森同志通过自己的工作,使远在大洋彼岸的这一家人深切的感受到了党的温暖。苏树军在美国密苏里州大学化学系工作期间,心里时刻记挂着宁夏大学,他与宁夏大学同行合作,在国外期刊杂志上共同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也曾来宁夏大学讲学多次。1998年苏树军被聘为宁夏大学客座教授。

校党委把广大教师看作办好学校的中坚力量,政治上充分信任,较好的解决了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工作中放手使用,全力支持;生活上热情关心,对他们的工资待遇、职务、住房、子女就业、家属农转非等问题,在政策允许、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量帮助解决。夏森书记还带着人事处的同志,多次去自治区劳动人事厅、银川二毛厂联系、协商,想方设法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1984年至1990年,校党委共为109名同志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解决家属子女就业40余人。从而调动了广大教师、干部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只争朝夕,毫不懈怠

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大学,他虽然只有副教授职称,然而他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思维和睿智的头脑,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令许多人钦佩,大家称他是一位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这归结于他潜心学习,勤于思考,毫不懈怠。

在夏森同志的案头、书架上,堆满了书报杂志、马列文选、各类资料、最新科技动态剪贴……有点儿空,他就挤出来读书学习;中午不回家,住办公室,吃食堂;下午下班后,还得提一兜子文件资料回家阅批。老伴常抱怨他,医生也告诫他要注意休息,工作量已经超负荷,可是,重担在身,任重道远,只争朝夕,按他自己的说法:形势逼人!

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夏森同志在思索、在考虑:当前,怎样带领一班人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把学校办成自治区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科学研究与开发基地、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成为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名符其实的区属重点大学。他和党委一班人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召开了教学工作会议,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端正各级领导干部、教师的思想认识,引导大家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进而对学校管理体制、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机构改革、定编定岗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大学校系两级党政工作职责》《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度》《宁夏大学教师工作规范》《系主任目标责任制》《系党总支目标责任制》等制度,明确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实现了考核与奖惩挂钩。

——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对伙食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将劳动

服务公司与总务处分离,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车队也实行了企业化管理。这些改革,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调整专业结构,改变专业结构、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死板单一的问题,实行多种规格办学。到1993年,学校已由1978年的8个专业拓展到近30个专业

。学校已成为师范、文、理、工、经管、政法多学科,研究生、本专科和民族预科多层次,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互依托、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修订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作了有益的探索。

——引进竞争机制,建立了奖学奖教制度。在教师中,设立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奖。在学生中,将助学金改为人民奖学金,并改革奖学金奖励办法,实行滚动竞争制,调动了教与学两个积极性,促进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提出了“科技兴校”战略。颁布实施了科研管理十项制度。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七五”末期,全校共取得科研成果1098项,是建校以来前27年的1.4倍。其中有些项目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如火如荼的时代,他追求拼搏;暴风骤雨的时代,他坚如岩石;风云变幻的时代,他追求在改革中探索、奉献。他似浑厚巍峨贺兰山中一块质朴无华的岩石,用自己的满腔热血默默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奠基、铺路。

如今,82岁高龄的夏森同志定居海南,身体状况良好,每天坚持行走锻炼。当我和校友工作办公室的特邀编辑陆美石与他电话联系,谈到他在宁夏大学工作经历时,他非常激动。他说:“我对宁夏大学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退休多年,但时刻关注着宁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希望宁夏大学越办越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用人才,为祖国多作贡献。”

在此,衷心祝愿夏森同志和夫人杜玉琴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作者张晓荣,女,原宁夏大学统战部部长,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