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一片冰心在玉壶——追忆原宁大预科部谢式永老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22 浏览次数:

1992年秋,谢式永为自己的中学教师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满怀喜悦地从银川九中调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部(今宁大民族预科教育学院前身),教授大学语文与写作课。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银川九中,声誉如日中天,好评滚滚如潮。其中便有谢式永的一份辉煌:她撰写并参加拍摄的电视教学参考片《几何图形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采用并多次播放。她教的初中班,在自治区中考统考中,语文平均87.75分,名列第一,及格率达96.5%,优秀率(90分以上)为52%。她教的高中班,语文高考平均82分,及格率达100%,优秀率达60%;高足董小东夺得自治区语文单科“状元”。因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她被评为自治区中教系列首批两个破格“高级”之一。

离开高度紧张、压力山大的重点中学,来到被戏称为“大学保险箱”的预科部,按说可以喘口气,好好歇歇了。然而,她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依然是步履匆匆。忙着拓宽知识面,忙着广泛阅读。

谢式永说:“我离开中学来到大学,有时间读更多的书,读的书档次更高。”她也常常对学生讲,阅读有百利而无一害,阅读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要像蚕食桑叶那样,贪婪侵吞、细细咀嚼人类丰美的精神文化食粮,把自己养得肥胖一些……她经常提着一大兜书(十本)往返于家和校图书馆之间。在图书馆选书时的贪婪,出门时吝啬地退书(最多借十本)的场面,连她自己都感到好笑。她还办了街上小书摊的借书证,花钱看书,有价值的书就买下来。

大量的阅读,使她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她把路遥《平凡的世界》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推荐给学生们,不仅使他们在理想、人生、意志、行动方面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而且对写作的各个环节与艰难困苦有了更多的认识。课后,同学们掀起了读路遥作品的热潮,精神面貌也大为改变。以往写作课上的唉声叹气,听不到了;敷衍了事之文,看不见了;对写作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大家都在尽自己所能认真练习写作,有的同学还立志要成为作家。

讲通讯与消息时,她选了一篇社会新闻《峨眉深情》,让同学们听完后改写成消息。这篇报道记录了三个云南大学生到峨眉山旅游误入九老洞岔洞,挨冻受饿十二天而后得救的经过。这件事像警钟一样告诉同学们:探险除了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外,还应该有体力基础和物质准备,不能冒险。当时正值踏春季节,这篇文章在同学中产生了极好的影响。

她忙着提高理论水平,以期厚积薄发,然后传授学生。为此,在别人的“农闲”季节,她再次开启了耕耘之路——51岁奔赴南京大学,拜著名写作理论家裴显生教授研修“写作”。她无比珍惜难得的机会,超负荷运转:两学期10个月,读各种书籍40多本,做笔记6本,听课7门,听学术讲座37场,参加学术会议1次,搞社会调查2次,写文章10篇。

访学归来,她把收获与学生分享。

“谢老师从南京访学归来,带来了南大从学子到学者的一股股活力,注射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谢老师的那次报告做了近两个小时,南大的一草一木,学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在我们眼前展现……”(学生李娅语)

她忙着伏案笔耕,锤炼过硬的写作本领。她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写作教师要能以自己的写作甘苦、创作体会去指导学生,那才是最真切、最珍贵有效的指导。

她的散文,深得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先生的赞许:“您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细节,写出自己的感受,且文笔细腻、流畅,富于文采。”裴先生向核心刊物《语文学习》推荐她回忆张志公先生的文章:“……她只写了与志公先生半天的事情,内容丰富、扎实,感情真挚,文笔好……”

她将自己活生生的宝贵经验用于教学,教学便得心应手。在讲“确定主题的要求——主题要正确”一节时,她以自己的文章《兰摧玉折肠断 生离死别心丹》为例:

1993年7月23日,银川飞机场发生了宁夏民航史上首例空难事故,死了50多人。她的两位朋友也在这次事故中丧生,当他们的家人从北京飞来处理后事时,表现出超人的隐忍和坚强,使她深受感动。她文章的主题是:歌颂遇难者家属的高风亮节,引导人们从悲痛中站起来,以更好地“活”,告慰死者。也因为这个主题,《银川晚报》在众多稿件中发现并刊登了它。

她的文章生动诠释了教科书上的理论:“正确的主题有助于人们提高思想,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错误的或不健康的主题,则会腐蚀人的思想,瓦解人的斗志。”

她积极撰写论文,创造条件参加学术会议(有时是自费参会),以开阔眼界,获取前沿信息。论文《让民族预科生稳步踏上大学的台阶》和《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方法》,在本人因经费问题未能到会的情况下,分别入选1995年10月的洛阳“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和1999年10月的南京“中国阅读学会第六届年会”大会交流,后者还获得了“中国阅读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她忙着准备教案,要充分用好每一个45分钟。课前,精心安排“讲什么”,更反复琢磨“怎么讲”;课后,回顾总结“讲得怎么样”,包括自己的表达,学生的反应等,记录下点点滴滴的成败得失。

讲“书信”一章时,她将裴显生教授给她的信和信封复印给学生,让他们领略老先生的文风。她还读了自己给儿子的信《岁寒松柏青》(《朔方》1997年第6期),说明艰苦的环境能磨练人才。下课后,几个学生拥着她去办公室,看她课堂上讲到的书《热情老师天才学生》(台湾郑贞铭著)。学生边看书边说:“老师,我觉得您太幸福了。”“老师,您精神上太富有了。”一个女同学搂着她说:“老师真好,我太爱您了!”还顺势亲了她一口。她把这些温馨画面都记下来,并注明:这是学生对老师表达爱的方式,不要小看这一吻。

她在夜深人静时,细读学生的习作,希冀从中发现闪光点。心中默念:批改作文要客观、公正,尽量避免感情因素;写评语是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要实事求是,切中肯綮。鼓励要热情,批评要诚恳,评语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乐于接受。

课堂讲评时,对典型的差等作文就事论事,不夸大其辞一棍子打死,学生的姓名决不暴露。对好作文则全文宣读,仔细分析,树立样板。片断好或字句好也要表扬,有进步者就提出鼓励。

她说,教师就是人梯,应热情鼓励、积极帮助学生发表作品。当学生的作文变成铅字广为流传时,不仅他个人,全班同学都会从中受到鼓舞,写作的热情长盛不衰。

学生有了佳作,她惜如珍宝,她的剪贴本上一直保存着学生杨瑞1993年4月25日见报的文章《旦夕之祸》。

她的全部辛劳,其实只为了一个小目标——给足学生“一碗水”,让预科生走进大学、走上社会后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说:在教学工作中属语文教师难,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尤难。为了破解这个“难”,谢式永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写出了《绘图运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8期),《写作课应该让学生神思飞扬》《民族预科写作教学改革之我见》和《写作课应激起学生的心欲》(《香港现代教学论坛杂志》2000年10月总第8期)等多篇论文。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见贤思齐、调动五官、跃跃欲试、设置悬念、沁入心脾、以心传心、触发引爆、心悦诚服”等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心欲的方法。

她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写作也是一种美感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具有灵性的人,而不是“待灌的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既科学又艺术地将美感的生发过程传授给学生。

她的课堂,一扫照本宣科的常规教学法而别开生面。比如,采用“调动五官”法,借它山之石——新疆特级教师毛荣富创造的“写得神,猜得准”活动——来攻玉,效果非常好。

开学之初,一切都是陌生的。她布置“写得神,猜得准”活动计划,一个月后进行比赛。让每个同学选择一位描写对象,悄悄跟踪观察,抓住他(她)的特征。一个月后,用文字来描述一个活生生的他(她),但不能露姓名,让全班同学猜测。如果绝大多数同学都猜准了——说明“写得神”。与此同时,每人还要参与猜测所有的描写对象,谁猜中率高,谁就是“猜得准”者。凡是“写得神”与“猜得准”的同学,最后都可获得一份奖品。且不说,学生在观察与描写时多么机密,多么细致用心,就在搞活动时,发言的同学极力表述清楚,眼睛还偷偷地瞟描写对象。被描写的同学早已心领神会,脸红心跳,低头不语。而更多的同学则满教室搜寻,看哪一位与描述内容相吻合。这时,全班每一个人头在动,嘴在动,手在动,实际上是心在动,脑在动。让他开小差都没有空闲。这项活动的结果——生动风趣的刻画将某些同学的形象定格到永远。同学们互相熟识了,友谊和团结大大增强。而老师的训练项目——观察、描写、表达,早已在欢乐的情绪中顺利完成。

宁大组织退休教师检查预科部的教学,物理系谢英教授听了她的课后,挑起大拇指:“你的课最好,就是不一样。”

她爱生如子,学生有了病痛,她接到家中亲自照顾。学生手头吃紧,向她借钱从不会落空。

她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传授给他们。年轻同事王海芬母亲病故,她既同情又心疼,在日记中写道:“海芬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个母亲。我在感情上应把她当作女儿来关心。”

“5月20日是她的生日,属兔,这点不能忘记。O型血,爱吃酿皮。”海芬儿子小布布出生后,她把小婴孩的生日也在日历上划了记号。

她的心血付出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和肯定,她被评选为优秀教师,还被推举为出席宁大教代会的代表。

同时,她的不辞辛劳也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在预科学生的眼里,她“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妇女。戴着眼镜,身着浅灰色方格西装,皮肤白皙,就如一株出水芙蓉,虽没有年少的风采,却透着年长的风韵,她不仅人文雅,连讲课的声音都清亮诱人。”她生病住院时,学生自发地排班轮流去照顾她。更重要的是学生因她而爱上了语文和写作:

马小燕:第一天课,计算机理论课平平淡淡,但语文课让我永远难忘……

王仁静:开始预科写作时,感觉它很理性,没有一丝活力……可是,当我听完第一节课,我就被谢老师的博学和才华深深折服了……谢老师一节课至少要说20个成语,我真的好佩服。我渴望上语文课,我渴望听到那些优美动听的词语,我真的好渴望。一周才两次课, 我诅咒学校,为什么才排两次课……真是庆幸上了预科,否则很难再碰上这样一位博学的老师……语文已被我打入‘冷宫’多年,现在我终于找回昔日的热情,这都是谢老师的功劳,我真的很感激她……

李世荣:她的目光是威严而和善的,这种威严是告诉学生不要在学习上偷懒;这种和善却满是对学生的慈爱……听到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课方式,我在内心由衷地赞叹——她是一位好老师! 

升入02级经管系的王娟:想给您写信已好久了。说真话,您只带了我们一学期的课,不知为什么我对您的感情好像久已存在,短短的一段日子便使我永久地记住了您,产生了终生相联系的奢望。幸运的是这不是奢望,您用平易的态度和真诚的感情接受了我,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谢谢您给予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谢式永老师经受过很多磨难:受被打成反革命老师的株连而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因父亲有所谓历史问题而被从军垦师部下放到最艰苦的团队改造;遭个别心胸狭隘的当权者打击报复穿小鞋……她有过委屈、不平甚至愤怒,但她始终秉持向上、向善的初衷,凭着一根自强不息的神经,对以痛吻她的世界报之以歌。

她当学生时,扎扎实实,勤奋刻苦。语文老师朱家侠先生给她以极高评价:“如果学生都像这样,社会主义会早日建成。”

她作了老师,苦心孤诣,诲人不倦。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冰心玉壶,执着奉献。

中国阅读学会常务副会长甘其勋先生称赞她是敬业的老师,尽孝的女儿,尽责的大姐,刻苦的访问学者,诚挚而热情的朋友,家教有方的母亲,一位女性的社会角色,她方方面面都做到了极致。

她的同学、同事,后来调任北京燕山东风中学校长的李楠先生用三个词高度概括了她的一生:纯粹,完美,不朽。

谢式永老师的业绩和人品长存于世间!

(作者谢式燕,原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上一条:1962年,我的宁夏大学

下一条:梦回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