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1962年,我的宁夏大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22 浏览次数:

作者近照

1984年,作者本人(右三)与来宁夏大学交流的美国专家合影。

宁夏高等教育始于1958年,在中共宁夏工委的直接领导下,创办了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农学院。1962年9月30日,三校合并成立宁夏大学。后期几经分合,至2002年,新组建的宁夏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崭新的一页。

60年春华秋实,如今的宁夏大学已是“部区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我来到宁夏,在宁夏大学校园内工作、生活了60年,先后教过俄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课程,见证了宁夏高等教育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早春三月,在宁夏大学怀远校区,已萌生出一层淡淡的绿。回想起1958年8月末来到宁夏的情景,我竟激动得有点语颤。

回忆太满,抑或太拥挤。毕竟,60年过去了。那就从那年的毕业季说起吧。

1958年7月我从西安外国语学院(现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毕业,响应国家号召,我已经准备好“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很快,在班级的黑板上看到了我被分配的地方——宁夏。庆幸的是,爱人也被分配到宁夏。离校前,我们去政府门前排队,领了结婚证。

对当时的我而言,宁夏毫无疑问是陌生的。仅有的一些印象,也只是局限在几句古诗词中。它被称为“朔方”“塞上”,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地八月即飞雪”,是“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是“黄尘足古今,白骨乱蓬蒿”的苦寒之地。不过,当时的我并没有畏惧后退,暗自鼓劲儿:“大不了去吃大苦,耐大劳,住帐篷,迎风沙。”

8月末,我和很多校友一起乘坐火车到了兰州,他们在火车站相拥而泣,挥手道别。年轻的生命,从此奔赴各地。面对那些领了结婚证仍不得不分开的情侣,我再次感到庆幸。

同行的16名同学,转乘火车来到银川。当时包兰铁路刚通车,银川火车站还异常简陋。到处搭着芦席棚,候车、卖票、用餐都在里面,没有瓦房,更别提广场了。在车站等了几个小时后,来了一辆旧式汽车,把他们一路颠簸地送到了市里。我坐在车上,看着银川市内的沙石土路,连片的平房,虽然和西安没法比,但也并非古诗中描写的那般,也算是点安慰吧。

后来,我被分配到当时的宁夏农学院任教,爱人被分配到银川市第三中学。对这样的安排我很满意。

我喜欢当老师,因为每年的那两个假期,还能回陕西老家孝顺母亲。几番庆幸后,心就定了。他在宁夏农学院教俄语,还负责一些行政工作。

当时的宁夏农学院位于现自治区人民政府对面,建于1958年9月,和宁夏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大学创建的序章。

1987年,《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刊发了一篇李树江的署名文章,文中提到:195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由于党中央的关怀和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委员会的重视,决定成立宁夏大学。1958年7月16日,中共宁夏工委正式决定成立宁夏大学筹备委员会,设立办公室,从文教、卫生、农林等单位抽调了七名干部具体办理筹建工作。这是宁夏大学最早的组织领导机构。8月4日,区文教处就宁夏大学筹建情况向工委汇报:宁夏大学未成立前,为了适应宁夏工农业大跃进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今年在银川师范、卫校、机校完成各校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设宁夏师范、医、农三所学院。9月15日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医学院正式建立。这天,三院联合在原银川卫校礼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1962年宁夏大学成立——能搬太行王屋,何虑沙丘泥丸!

宁夏师范、医、农三院建立以后,经过4年的艰苦创业,着手合并成立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学报》相关文章记载:1962年8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第25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一项议案,决定将原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和宁夏医学院合并成立宁夏大学。《宁夏日报》报道,1962年9月30日上午宁夏大学正式成立大会举行。会场设在学生第一食堂,大会主席台两侧挂着如下对联:发扬民主加强团结积极办好宁夏大学,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当时现场的描绘是:会场及校园内张贴了许多标语,师生们精神饱满地迎接新征程。

当时这座宁夏最高学府仅有五幢楼房,除了师生们熟知的拐角楼,还有‘低标准’时期被下马的两所学校留下的三幢楼。可以说当时宁夏大学所有的建筑都集中在拐角楼周围。

宁夏大学建在一片沙滩上,唯一的植物就是蒿草,连院墙都没有,当时老师们自我解嘲地说“宁大大得很,大到没边沿”。每天他们踩着沙子去上课,打扫卫生时再把沙子从窗户倒到外面的沙丘上。至于邻居,就只有西北方向的宁夏军区了。

记得有一次宁夏军区政委江波来宁大讲话,他还风趣地说在这个沙滩上,我们军事和文化机关要互相勉励,和平共处。

那时师生们饿着肚子,几乎靠着激情完成了校园的初期建设。平沙丘,修马路,栽树木,硬是把一个荒滩变成了生态和文化的“绿洲”。当时我还写了诗句描绘植树造林的火热场景:红旗迎风招展,英雄大战沙滩。书记亲临挂帅,师生遍布滩前。马列思想指导,奋学愚公移山。能搬太行王屋,何虑沙丘泥丸!今日平地造林,他年树木参天。

沙枣树是宁大拓荒者们最衷爱的树种,这种树生命力特别顽强,栽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毫无疑问沙枣树精神就是宁大精神: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在沙枣树精神的鼓舞下,到1966年,宁夏大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宁夏大学学报》记载,到文革前夕,全校510余名教职工,教师就有284人,在校学生有1173人。开设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学、医疗、林学、畜收、俄语、政史、体育等12个专业。学校产生了5届毕业生,绝大部分充实到全区各地的中学教育中。 

走近拐角楼,会发现它有三个牌子,一是“宁夏大学”拐角楼,二是曾宪梓楼,三是宁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这三个牌子,印证了宁夏大学60年来的蜕变。

宁大的师生,对拐角楼怀有很深的感情,它单纯、朴素、简陋,安放过艰难岁月里几代知识分子的身心。这里有他们为宁夏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苦苦跋涉的足迹,也有他们在不同时代里,对生命对真理执著无悔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