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在创业和改革中前进——忆宁夏工学院创建与发展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18 浏览次数:

每当人们讲到宁夏工学院时,我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十分激动,回忆那时在校的师生员工,为了创建宁夏工学院,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书写了艰苦创业的历史,留下了奋斗的足迹。今天就是千言万语,也说不完他们的事迹。我在这里只是叙述一些点滴,说明学院成长壮大的历程,以表达对师生员工的怀念之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恢复、发展最快的时期。宁夏没有高等工科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于1983年5月挂牌成立了宁夏工学院,并配备教职工76人(其中教师70人), 暂借宁大附中15间平房作为临时校址,于当年9月招收工民建专业(专科三年制)学生42名。从此,学校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1984年秋,学校由宁大附中搬迁到新校址(现在的宁大北校区)。当时的校园是一片空旷的沙滩,除西北角几排平房,东北角有一片农田外,其余是湖坑荒滩。人们形容是:“来工学院无路、无树、无楼,风来黄沙飞,下雨泥里走。”为了尽快建设好新校园,师生员工以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气概,夏天顶烈日,冬天战严寒,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无条件地服从工作需要。信心百倍地克服着工作、生活上的许多困难,没有正规的教室、宿舍、食堂、办公室,没有教学仪器设备,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这些都没有难倒当时的创业者。临时用房自己盖,师生食堂搭帐篷,道路师生修,操场大家平。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讲完自己的课,就带领学生参加建校劳动,许多年轻教师,一进校门就上讲台,虽有不少困难,但他们从不叫苦,夜里翻资料备课,白天上讲台。一些老教师,既当领导,又当教师,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承担基建任务的同志,调查研究做方案,东奔西跑筹资金,在三材紧张,征地、施工手续繁多的情况下,教学大楼、学生宿舍楼很快开工建设。他们不讲条件,不计报酬,一心为建设宁夏工学院出力,这种奋发图强、拼搏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截至1993年,基本完成了学校第一期规划建设任务。学校有了教学大楼,学生男女宿舍楼,教职工宿舍楼,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学生食堂,锅炉房,浴池,各类车库房,简易实习工厂,运动场等设施,建筑总面积达58300多平米,总投资1565万元(包括部分设备购置费)。通过大搞植树造林,环境综合治理,一个占地360多亩,环境优美、干净整洁、恬静优雅、满院绿化、美化的新校园展现在人们面前。有些领导和外国来宾来校视察参观后,感到惊讶,赞不绝口。

这时的工学院初具规模。学院已发展到5个系,11个专业,5个研究所;在校1100多人;教职工增加到326人(其中教学人员214人),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率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上述这些,在今天来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当时是计划经济,条条框框很多,自治区的财政十分有限,每年只能按计划分配学校招生名额,并按实际招生名额给学院办学经费。这笔钱只够教职工的工资和水电费必需开支,没有多余的钱办其他的事,学校领导常常为经费而操劳。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伴随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深入;兄弟院校的支持和帮助,加上学校有一个团结稳定的领导班子和一支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教职工队伍,才使学院得到顺利发展和提高。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地把发展教育事业列入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把重视教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多次讲到, 我国建设四化,不是资金问题、设备问题,关键是缺乏建设四化的人才。他反复强调各级领导要抓教育,并把对抓教育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同时提出 “科教兴国”的方针,就是说发展经济靠科技,发展科技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重视和发展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的使命,人民的愿望。这样一个大好形势而又艰巨光荣的任务鼓舞着学院教职工,是精神上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

二是学校把育人放在首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学院提出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根据宁夏对人才的需求和学院现有条件,制定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思想品德好,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学院把德育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基本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将来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身。

为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院与驻宁某部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书”。通过共建,把部队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灌输到师生中去,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要求授课教师既要讲好专业课,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从事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人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当时,学院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因此,学院把主要精力放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其办法是,在职学习和脱产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训和出国培训相结合。学院先后选送50多名本科毕业的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派30多名教师到意大利、美国、俄罗斯、荷兰、加拿大、泰国、日本等国进修深造。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教学岗位上承担教学任务的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214名教学人员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35人,中级职称的有114人,博士生2人,硕士生60余人。一支结构合理、 素质较高、富有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适应了教学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还聘请意大利、美国等学者、专家来校讲学。国内与同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甘肃工业大学、陕西机械学院等院校建立了校、系协作关系,聘请他们的教师来学院授课,并承担部分实验、实习任务。

四是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增效益。学院在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深刻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晚改不如早改,早改早受益。全院教职工都能积极地学习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制订改革方案,推出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对教学内容、学校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办学指导思想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规律:即供需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对高校来说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效能和开拓创新的人才。因此,学院改变过去由政府确定的单一分配招生名额,改为立足本区,面向基层,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截止1993年,学院共培养出本、专科毕业生1100多名;为自治区工业、农业、人民解放军部队培训了1000多名急需的专业干部和技术工人。开办各类专业证书培训班3期,培训150名学员,培养函授生400多名。学院先后办起了以建筑安装、建筑设计、计算机技术、工程机械、技术咨询等为内容的12个经济实体,这些使学院规模有了较大发展,结构更趋合理,效益明显提高,充分激励了教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初步缓解了办学经费困难的局面。

五是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个团结、稳定的领导班子。学校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从健全机构,配备干部,抓好经常性工作入手,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加强学院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军队转业干部中挑选出在部队多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充实到学校有关部门和教学第一线。学院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曾在部队担任过军分区副政委,系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党委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都有部队的转业干部。他们把部队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运用到学院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学院保持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富有朝气的局面。

学院党委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学习提高了领导班子和教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为办好学院起到了重要作用。学院经过狠抓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使学校有了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崇尚知识、尊重知识的学术环境,强烈的改革创新与开拓竞争的环境,团结勤奋凝聚人心的环境 为宁夏工学院的后续发展和壮大,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作者系原宁夏工学院党委书记。此文原载于 《宁夏大学五秩庆典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