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1958年9月创建的宁夏大学 (前身为宁夏师范)正值不惑之年。回首往昔,岁月风雨憾人心,它如精彩的乐章,久久在天地间回响。
荒原上的歌
犹如骚动于腹中的胎儿,经过反复酝酿,1958年9月9日,中共宁夏工委就“关于大专院校的几个问题”发出通知,并于9月15日联合举行了“宁夏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开学典礼,从此,宁夏结束了无高校的历史。宁夏师范建校时只有145名学生,开学之初,全体师生掀起了勤工俭学、劳动建校的热潮。
宁夏最早的几座楼房是1960年建成的,耸立在新市区老机场的西侧,给满目荒漠、遍地沙丘的陈家沙窝带来了生机,也开始结束“黄龙逞凶、沙逼人退”的历史。第一批宁大师生脚踏荒野,头顶蓝天,成了第一代拓荒者,他们在漠风吹拂、天气酷热的荒野开沟挖渠,垦荒种菜……
“看,这里还有沙葱!”
一声惊喜的叫声,把同学们吸引过来,手捧绿茵茵的沙葱,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起沙葱的种种食用价值。当时正值“低标准、瓜菜代”时期,其诱惑力可想而知。后来我曾经以沙葱为题,写了一首小诗:
虽说荒原没有娇艳的花朵
却挺立着自强不息的生命,
热恋着瘠薄的土壤
沙葱在这里默然扎根。
虽说它土里土气上不了席,
却循着生的权利奋进。
我爱它自我牺牲的无畏精神。
就是靠着这种 “沙葱精神”,宁大师生在建校初期,战胜了种种困难,走过了一段坎坷之路。
人生体验
1959年2月中旬,春节刚过,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师范学院师生响应党的号召,到银川市郊区红花公社新水桥管理区,参加农村整社的实践活动,以春耕生产为中心,开展共产主义宣传教育。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有口头宣传,田间读报,串门访问,个别交谈;组织辩论会,设立竞赛台;贴大字报、墙头诗、墙头标语;绘制漫画,演唱;编快板、诗歌、顺口溜等。在协助整社过程中,他们调查民俗民情、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以及新水桥人民斗争资料、公社发展史料,收集民歌、民谣等。据统计,短短的十三天,在与公社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不到200名师生,共捣粪一万多车,捡麦种数千斤,制土化肥一万两千斤。在参加体力劳动的同时,师生们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挥各自特长,创作快板、顺口溜、歌曲、散文、民歌、剧本等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一千多件。中文系的同学还搜集整理了近百篇群众创作,汇编了两本《红花集》。这些做品充满了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朴素易懂。宁夏大学的前身宁夏师范学院建于“大跃进”时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一切任务都是边干边学,以跃进的姿态完成的。没有校舍,自己动手盖起来一栋栋土坯房子;没有运动场地,自己拉土平整出篮球场;开荒种地,解决供应蔬菜副食的困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自力更生建校的同时,他们结合课堂教学和党的中心工作,下乡下厂大搞社会实践活动。即使在1960年 “低标准,瓜菜代”的困难时期,全院师生还到银川郊区参加夏收。师生们热情高涨,力争上游、不甘人后的精神令人感动。
岁月悠悠,当年的莘莘学子如今已是花甲老人,他们已经有了几十个夏天的经历,而惟有那一个夏天的经历,是学子们毕生难以忘怀的。
春天的故事
在宁夏大学建校20周年的时候,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十年内乱结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知识升值,祖国四面八方在呼唤人才,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宁夏大学于1977年底招收新生452名,并实行新的四年制教学计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沐浴着三月的阳光,“文革”后第一批新生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踏入了校门,他们之中既有应届高中生,又有上山下乡多年的“老三届”;有第一次离开父母未见过世面的青年男女,也有历尽沧桑儿女绕膝的年轻父母……虽然,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诸多方面差异性十分明显,但他们都有非常强的求知欲望和远大志向。他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给宁大校园注入了强大的青春活力,校园学风为之一新。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有人在一首《咏宁大》的诗中写道:
带着中学时代的梦幻,
来到了宁夏大学校园。
怦怦跳动的心呀,
翻腾着汹涌波澜。
宁大,
您是我生活的乐园,
理想的摇篮,
燃起青春最绚丽的烈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宁夏大学带来了生机。宁夏大学在调整中出现了新气象。尤其是在沉寂多年之后,一批老教师著书立说,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引起学术界的瞩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8年,宁夏大学的老师们出版著作已达40多部,这其中有吴家麟教授的《故事里的逻辑》,王十仪教授的《白居易生平系念》,还有高葆泰教授的《语法修辞六讲》,刘世俊教授著的《语言美讲话》等。国泰民安,教育大发展,难怪“老夫聊发少年狂”呵!
宁夏大学,我们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也寄望在这里。
(本文作者系宁夏大学退休教师。此文原载于2004年第128期《宁夏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