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难忘的岁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10-18 浏览次数: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的宁夏代表、区革委会副主任陈养山和宁大一分校革委会主任李更深,根据宁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陈述了恢复宁夏农学院的必要性。这个提议得到了国家农林部的支部。农林部提出,宁夏虽不是大省,但也是几百万人口的重要农牧区,应该设立一所农学院。国家计委也认为,宁夏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农业人才培训力量薄弱的地区,可以从实际出发,独立设置农学院。会议经过认真研究,确定在宁夏增设一所农学院。这是中央对宁夏高等农业教育的关怀。

同年11月,自治区召开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纪要》指出:新增设的宁夏农学院,校址在永宁县王太堡,由自治区农林局主管,区文教局着重在教育革命、招生分配等方面负责指导。这样,宁夏农学院就在原永宁农校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在重建中饱受 “斗、批、改”困惑的教职员工都蕴藏着积极性,一定要为重建农学院,办好农学院贡献力量。为了上好课,许多老师在政治活动多、生产劳动多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挤时间,编写教材讲义,编写实验指导,经常忙到深夜。学员绝大部分是下乡返乡的知识青年,经受过插队落户时生产劳动的锻炼。其中许多是从外省市来宁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所以教学秩序稳定,教师认真教,学员刻苦学,全院上下奋发向上的气氛相当浓厚。在科研方面,重新建院后学校高度重视。1972年进行的科研项目就有51项。其中,11项是全国和自治区的重点项目。1973年开展的科研项目共36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有些项目已取得初步成果。为水稻育种,已培育出有希望的4个品系。“青小麦高额丰产试验” 是自治区科委委托农学院主持的重点课题,主要研究青小麦小面积突破千斤的关键措施和大面积均衡丰产的技术。1973年,参试单位42个,参试面积2516.4亩。1974年又进一步扩大。由于专业人员研究和群众科学实验相结合,取得很好效果。全区有11个单位34.19亩亩产过千斤。学院超千斤的麦田16.43亩,平均亩产1021斤,首创我区青小麦超千斤的纪录,摘掉了小麦 “低产”的帽子,展现了小麦发展的广阔前景。在畜牧兽医方面,为“骆驼拉稀病”的研究,“白绒山羊”的研究,也都取得积极的成果,受到自治区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

一、农学院的恢复重建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文革”中的极左思潮似惊涛骇浪,一浪未平,一浪又起。从树立张铁生交白卷的典型,刮起教育战线所谓的“复辟”、“回潮”风起,到“学朝农、迈大步”、“分散办学”,运动一个接一个。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仅挫伤了大批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而且使许多同志蒙受了不白之冤。

1975年自治区决定宁夏农学院需一分为四,在银南、银北、山区、左旗新办一所。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思想不通,一顶再顶,还是强迫执行。到处联系,到处碰壁。后来借固原农校和平罗五·七干校的地方,勉强的办了一个班。由于缺乏起码的条件,实在办不下去了,学员已造反,于1976年9月和10月,冒着犯路线错误的危险,才先后撤回学院。由于“反回潮”、“学朝农”的冲击,刚刚迈向正规的步子又开始倒退。

在这个过程中,以李华舫为首的党的核心小组,顶着多种政治压力,循循善诱,狠抓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力求稳定大局,并遵照“有反必肃,有错必纠”的指示,成立了落实政策办公室,对清队中的遗留问题,进行全面而慎重的复查,至1973年8月告一段落。在50人的复查中,除1人属于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外,其余均属人民内部矛盾。在当时,基本上做到领导、群众、本人三满意。由于落实政策抓得紧、做得好,受到自治区革委会政治部的肯定,并转发各地市、县参考。这次落实政策,限于历史条件,尽管还有不彻底的地方,但顶着各种政治压力,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很不容易的。当时,有两个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一个被吸收入党,一个被选拔为副处长,这事很快传开了。有人炮轰李华舫,责问他执行的什么路线,但多数人是平静的,觉得很正常。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学院才真正获得生机和发展

在物质条件方面,由于多次搬家和重建,也遇到许多困难。当时仅有原永宁农校20世纪50年代初修建的旧平房300多间,破窑洞2栋,旧礼堂、兽医门诊部和实验农场各一个。图书馆也是在原农校图书馆遭受破坏后的摊子上建立的,连同原宁大农、牧两系搬过来的图书约7万册,中外文杂志约200多种。到1973年5月清产核资时,全院仪器设备100元以上的共806件(台),合计360808元。其中,许多是陈旧的不配套的。但是全体老师克服困难,修旧利废,采集标本,制作教具,千方百计多开实验,多做实习,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技能。但面临困难实在太多,有的也难以克服。例如,张兴同志任党委副书记、院长后,每次从银川到学校上班都是坐公共汽车。好心的同志对他说,为什么不买部面包车,院长幽默地说:“馒头也吃不饱,还买面包车呢。”他看到师生的生活实在太苦,自己拿出工资,让伙管科磨豆浆,做豆腐,以改善生活。

张兴院长调任三北林业局局长后,白云峰同志任党委书记。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入群众,平易近人,抓大事,抓方向,关心师生生活。他的住所是一间平房,有一张办公桌,一副铺板,几张凳子,即是办公室,又是宿舍,还是会客室。有人跟他开玩笑说,这也太寒酸了吧。他笑着说:简单方便,这里都是这样。他对学校工作有真切的理解。为了改善学校的困境,多次反复向自治区和有关部门汇报并提出积极建议。1980年2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陈冰、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庶民,受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李学智的委托,召集党委组织部、自治区计委、自治区文办、自治区公安厅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开会,研究宁夏农学院急待解决的九大问题,并取得一致意见:

(一)农学院地处农村,条件较差,但教职员工的生活供应应与其它院校同样对待,按照银川市的标准不得降低。

(二)关于基建问题,由农学院提出总体规划,报有关部门,分期分批投资, 争取3~5年内建成;扩建用地由永宁县解决。

(三)关于图书仪器设备,采取逐年购置,逐年解决的办法。每年由财政厅拨给一部分购置费,争取3~5年后达到教学需要。

(四)附属中小学由农学院直接领导,列入区教育局计划,拨给经费,补充师资,提高教育质量;业务上受永宁县教育局领导。

(五)农学院实验农场不承担国家粮、油、肉的征购任务,其产品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自留后,多余部分交给国家。

(六)农学院教职工原为城镇的,一律恢复城镇户口(包括家属子女),按城镇标准供应;食油按银川市标准供应。永宁县在农学院设粮油供应站和百货副食品商店。

(七)交通工具请自治区计委在今年内分配吉普车、旅行车、大客车、大卡车各一辆。

(八)农学院所缺教师可提出名单,经区教育局审查后,会同自治区农办、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尽快调配。

(九)关于农学院的领导班子,建议院长尽量选拔熟悉教学科研业务,勇于负责,并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志担任;建议党委书记应选择勇于承担新时期总任务,懂得党的政策,特别是知识分子政策,富有革命朝气,能与人合作共事的同志担任,请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考察后上报。

为使《纪要》落到实处,区文办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陈冰同志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农学院和有关负责同志打电话,督促检查进展情况。由于领导重视,亲自抓,许多重大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比如扩充校址,在自治区计委、永宁的支持下,征购土地54.1亩;财政厅自1980年起每年拨专款50万元,以补充图书仪器设备;交通工具也得到了解决,等等。但有些问题也遇到了困难,如教职工的食油按银川标准每人每月0.5斤(永宁县为0.4斤),而粮食厅有位科长认为,“在农村的区级单位多呢,农学院这么办,别的呢。”陈冰同志指示:具体问题具体研究解决,农学院教职工的食油,按《纪要》规定办理,没有原则的比较,什么问题也解决了不,也办不成。他还指出:农学院地处农村,远离银川上山下乡又多,比如交通费,如果宁大是3万元,那农学院就该10万元,这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这件事可以看到,一个领导同志的政策水平、思维方式、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对推动事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九个问题的解决,为宁夏农学院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恢复元气,增强活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真是“久旱逢甘霖”。

三、培养农业人才, 服务自治区农业生产

服务社会,既学院办学宗旨,又是学院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自古以来,宁夏平原,沟渠纵横,良田连片,“靠黄河,吃黄河”。但是区内面临水利科技干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根据这个情况,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决定先办短训班,再向农田水利专业发展。在自治区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3.4万元,建造了3537平方米的水利实验楼一栋,并调配了部分师资和设备,从办短训班起步(半年制和一年制),于1978年农田水利系正式成立,并于当年招生。遵照中央关于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指示,为加速我区农业干部的提高,根据自治区农办、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部署,学院克服了房舍少、师资缺等困难, 按时举办了农业干部培训班(后改为部),轮训副处以下的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 短训班每期半年,专科班每期2年。先后共举办短训班17期,专科班3期5个班。为持续搞好培训工作,自治区农办和农林局报经上级批准,于1982年投资15.21万元,建造干训楼1栋。学院派专人向农业部农业教育局邢毅局长汇报工作,希望部里除抓好直属的八大农业院校外,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业院校也能予以关怀和帮助。事遇良机,宁夏区党委第一书记霍士廉调任国家农业部部长,经研究于1980年一次性投资50万元,建教学楼2栋3000平方米。为了表示感谢,学校专门寄去落成后的教学楼照片,他很高兴把它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 留作纪念。为了解决南部山区8县农业技术干部留不住的问题,学校自告奋勇主动承担培养当地适用干部,每年招生2班,专业由地方确定。此举得到国务院 “三西办”和自治区西海固农业生产指挥部的欢迎和支持,并于1984年投资75万元,建造教学楼1栋3421平方米。这些工作,既服务了社会,又发展了学校。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确定了今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其中,农业、教育、科学三项都与学校有关。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迫切,对学校的需求也更多。为更好地适应形势要求,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向自治区党委写了10个问题的请示报告。1984年3月,李学智书记专门接见了第五任新任命的院级班子,对学校工作作了重要指示。5月5日,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政府主席黑伯理和政府副主席王燕鑫受李学智书记的委托,亲自带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计委、财政厅、教育厅、公安厅、农业厅、劳动人事厅、区党委宣传部和银川市等9个单位的负责同志31人到学校现场办公,专门研究解决学校提出的问题。这样规模的会议在学院召开还是第一次。会后,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督促和各厅(部)和银川市的支持下,除老干部、老教师在银川解决住房困难问题另行研究外,其余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比如,确定了学校规模和专业设置,并同意有关专业在多年级可分出部分学生进行专门化培养。在确定的规模之外,增设农业教育专业。关于教学设备费,不再定额拨款,而由学校根据轻重缓急作出购置计划报财政厅逐年审定,在不低于往年的情况下给予解决。同意科技人员向上浮动一级工资。关于学校基金的使用,同意在1990年以前由学校自行安排。为办好附属学校,可以从外地聘请教师,所需经费由财政厅解决,附属学校的经费标准,按区属中小学的标准对待。实验农场为科学实验单位,其工人为科技工,他们的农场户口可转为城镇户口(共解决109户417人的户口)等。由于党政领导亲自出马,亲临现场,亲眼目睹,调查研究,共议共商,不仅及时妥善地解决了问题,而且指明了办学方向,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历史,宁夏农学院的每一个契机和进步,都是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几代宁农人坚持“白手起家,勤俭办学,服务社会,艰苦奋斗”的精神而取得的。为宁夏的农业生产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自治区政府主席马启智在一次座谈会上饱含深情地说:“40多年来,宁夏农学院撑起了宁夏山川农业生产的一片蓝天。”这是对宁夏农学院办学的肯定。

岁月如歌,岁月难忘,展望未来,更加辉煌!

(本文作者系原宁夏农学院院长, 副教授。此文原载于《宁夏大学五秩庆典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