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文苑

校友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文苑 > 正文

千里携手塞外行 桃李满园赤子心 ——记陈如熙、王晞暐夫妇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20 浏览次数:

陈如熙,1934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中共党员,教授。宁夏农学院生物系(2002年合并于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主任。195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来到宁夏,曾任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参与宁夏农学院、宁夏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的创建。后在宁夏农学院畜牧系从事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工作。2018年,获宁夏大学“创校荣誉纪念奖”。

王晞暐,女,1936年3月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教授。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到宁夏农学院畜牧系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研组,此后长期担任教研组组长。曾参与西北地区高校教材《家畜生理学》的编审工作,其参与的课题枸杞营养成分分析和出口检验标准制定获经贸部三等奖。2018年,获宁夏大学“创校荣誉纪念奖”。

初到银川

1958年8月16日,一列载着北京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的火车向西北前行。他们分为五个大队,分别到甘肃、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进行对口支援,属于宁夏大队的有70余人。陈如熙和王晞暐也在其中。

陈如熙和王晞暐在北京师范大学相识、相爱,1958年从生物系毕业,一起搭上前往银川的火车,他们立志要为支援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从北京到银川途经包兰线,当时包兰线正在建设当中,中卫以东的铁轨尚未接通。于是火车到了中卫停下,等了几个小时以后,铁轨接通,火车继续前行。

次日到达银川车站,陈如熙吃惊道:“这哪是车站呀,连房子都没有。”

环境虽然艰苦,但并不影响刚刚毕业的北师大学生们建设祖国、发展宁夏教育事业的热情,他们暂时先住在了银川师范学校,热切地等待分配工作。

筹备建校

同年8月底,陈如熙被分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文教处,筹备三个大学的成立,王晞暐被分配到宁夏农学院。

陈如熙刚到文教处就遇到了难题:宁夏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都有学生,就是农学院没有学生。没有学生怎么成立学校?

文教处只能与农业厅商量,动员永宁农校应届的畜牧专业、农学专业待分配的毕业生继续在宁夏农学院深造,这才有了宁夏农学院的第一批学生。

王晞暐是农学院第一个报到的教师。由于刚刚建校,专业开设不齐全,很多专业又难以找到对口专业的教师,生物系毕业的王晞暐只得被分配到植物专业。但是没过多久,兰州大学植物专业的大学生来到了农学院任教,王晞暐又被调到了动物专业。动物专业的课程还没开始上,复旦大学动物专业又来了支援边疆教师,王晞暐的岗位只能再次调整。当时只剩下二年级的课程没有教师,教务处代理处长杨传仁(北农大下放到盐池的教师,农学院借用)便让王晞暐教家畜生理学,可王晞暐学的人体生理和家畜生理有很大的差别。杨传仁便提议王晞暐随他一起去北京农业大学进修一学期。

在这半年里王晞暐不仅在学术上有所进步,并且作为两校间交流的桥梁,推动了两校的合作交流。在1959年7月返回学校时,同她一起回宁夏的还有北农大支援的一批实验仪器。

1961年,宁夏农学院在银川市郊区的芦花台建立新校址。次年2月,陈如熙作为班主任带领学生到芦花台参与建校劳动。他带领学生修1000米的大渠,那时候主楼和学生宿舍楼刚刚盖起来,连窗子都没来得及安装,就是个四面通风的毛坯房,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打地铺睡在里面,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修好了大渠,完成了学校分配的任务。

1961年的7月,为了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宁夏医学院、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三院校合并。1961年8月合校后于1962年9月成立了宁夏大学。

宁夏大学第一分校

1969年,为了战备需要,宁夏农学院农学系、畜牧系两个系被疏散到永宁农校。永宁农校后面有一排常年无人居住的窑洞,老师和学生们便住在那里。当时走的时候紧急,学校只允许带床,而窑洞里桌子板凳都没有,大家就蹲在地上吃饭。没有电,只有农校自备的发电设备自己发电,即便如此,每天晚上也只能供两个小时电,两个小时过后,师生们便就着煤油灯看书。

永宁农校有个实验农场,那个时候大家一边参加运动,一边劳动。

1969年10月,银川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到永宁农校,这样,宁大农学系、畜牧系两系和永宁农校三校合并成立宁夏大学第一分校。

在宁夏大学第一分校成立近两年的时间里,陈如熙和王晞暐离开畜牧兽医系,进入宁夏大学微生物制品厂工作,生产赤霉素920,并对其开展田间试验,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宁夏农学院

1972年春,在全国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成立宁夏农学院。1972年夏,宁夏农学院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学员,第二年学员要上生理课,而学校没有精通生理实验方面的教师,畜牧兽医系的领导只能到微生物工厂请陈如熙和王晞暐教授生理教学实验课。两个人经过再三考虑,决定从工农兵学员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大局为重,于是回到学校重新开设生理实验课程。

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实验都停掉了,仪器都被堆放在仓库里。两人回去后又收集仪器,重新筹备成立实验室。

虽然条件很艰难,但陈如熙和王晞暐最大程度发挥着他们身上的教育资源。在这门课中,工农兵学员做的实验比如今的本科生做的都多,实验需要的狗、兔子、老鼠等,学生需要多少学校就给提供多少,不管什么时候需要也都会立刻准备好。他们还制定了一套完整严谨的教学方案,安排好了学时、实验、参考书目,每学期开课前发给学生,方便学生掌握教学进度。

“当时高校间有一个口号:把大学办到农村去,把大学办到农民的炕头上去,把大学办到蒙古包里去。那我就带领学生到蒙古包里去,而且到最远最远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放牧。”陈如熙说。

塔木素格布拉格公社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离中蒙边境仅有50公里。

给祖国服务50年

“从北师大毕业时,我们就和母校表示要健健康康地给祖国服务50年,结果我们真正出成果的只有16年,即1981年,我们才开始真正参加农业农村部的重点科研项目,直到1997年退休,其他时间都没有什么成果。”没能为祖国工作更长的时间,这是陈如熙和王晞暐最大的遗憾。

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他们从南方携手而来,成长为深深扎根在西部戈壁上相依的两棵沙枣树。他们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艰苦工作中成就自己,他们在宁夏大学的历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供稿:贾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