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莹莹之辉,灼灼其华——李莹辉校友访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1-03-16 浏览次数:

编者按:缓缓流淌的黄河,孕育了宁夏。每一位莘莘学子,成就了宁大。每一个曾在这里的人,正在这里的人,即将来到这里的人,他们留下的精彩让宁大变得特别和绚烂。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便是这样一个人,她曾在宁大挥洒了七年的美丽时光,与宁大曾有过惊鸿一瞥,她虽不是归人,却依然惊艳了岁月。这个人就是李莹辉。

李莹辉,1962年12月出生,曾在原宁夏农学院任教。现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多次圆满完成负责的载人航天航天员健康保障和航天医学实验任务。

你打塞上走过

莹莹之辉,灼灼其华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辽阔星河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邂逅

结缘宁大,初绽光辉

面色红润,眉眼弯弯,淡妆轻描,身着简单的黑色套装,从容优雅之外自带一身气度,俨然艺术家的形象,亲切随和却又不敢太过靠近。初见李莹辉便是这样的感觉。

李莹辉的父母都是1958年从北京到宁夏支边的知识分子,而她也是生在宁夏,长在宁夏。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放弃了留在师大的机会,回到当时的宁夏农学院。“我很愿意被分到农学院,在那段时间我学会了很多知识。”李莹辉说话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她对宁夏、对宁夏农学院的深厚感情。

当时的农学院科研条件简陋、十分艰苦。但简陋不等于放弃,这反而增强了她对事业的执着,她依然可以把实验做得很漂亮,并且和学生通过不断地“创造条件”达到研究目标。

时隔多年,李莹辉谈起当年的老师和教学情景依旧历历在目,并心怀感念。“当时的陈如熙院长、王晞玮老师、华振基老师,马德滋老师、李耀书记等给了我很好的成长环境。”我惊讶于她对那段时光清晰而详细的记忆,那时刚毕业的她才21岁,而如今已经时隔将近40年了。

由于新开设的组织学和人体解剖课程缺任课教师,李莹辉很高兴担任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当时没有挂图,更别说电子投影仪了。我就带着学生用手一笔一笔画了70多张图。”李莹辉说到这里显得很开心、很满足。这个过程让她完成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

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但坐着9路公交车去农学院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她和其他老师一起讨论如何宁夏农学院的发展前景。他们会谈到农业的各种灌溉措施,动物的各种手术,以及如何给羊做漏管,西海固、盐池羊的繁殖数据……这样的日子虽然简单,但也是快乐的。

说到同事,让李莹辉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洪川。“于洪川是从宁夏农学院毕业的,非常优秀,工作兢兢业业。”李莹辉说道,他们是工作上的搭档,她是主讲老师,于洪川是实验助教。由于当时农学院还没有解剖实验室,她们就去医学院给学生上解剖课。“于洪川学习上很钻,为人也非常朴实诚恳。这样的同事关系和学习氛围对我后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后来这门课来了一些新的老师,李莹辉又开始承担生理课继续教学。

“在宁夏农学院我过得很愉快,也很幸运。我从那些老师、同事身上看到了老知识分子的勤奋、敬业和追求。到宁夏那么多年,我从没听到他们心生抱怨。”在叮叮当当的9路公交车上,李莹辉度过了充实的七年,而谁能知晓这辆车上的她终将去往何处?谁又曾知晓她回到宁大的时光是如此短暂,就像人生旅途中的一站。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站。这位年仅21岁的年轻老师温柔了那段艰苦岁月,在塞上的清苦磨砺了那颗即将绽放莹莹光辉的珍珠。

巾帼英雄,心系星际银河

航天事业,在业外人士眼里是那么遥不可及,近似仰望地观看,但对李莹辉而言,这是她深爱的事业。

谈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时,李莹辉说道:“不敢说自己取得了多大成就,但的确是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建立了第一个航天医学基础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国内首次60天头低位卧床大型人体综合实验,这个实验能力反映了我国航天医学领域的国际水平;2016年,我们又顺利完成了“太空180”实验,为期180天的受控生态生保人与环境集成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握的受控生态生保研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这一路走来,却并不容易。李莹辉表示,航天医学是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学科,需要具备多门有坚实基础的学科知识背景。“我首先得益于生物学知识背景,在农学院做教师的那段时间,让我加深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使我能游刃有余地面对航天医学这门包含多学科知识体系的工作。”李莹辉表示,受控生态180天的实验,从前期组织到实验完成大概需要几十门的知识背景。大的说有工程的、医学的、化学的、生物科学等等。坚实的知识背景对从事航天医学领域后续的工作十分重要,而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体系,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是李莹辉取得如此成绩的基石。

“为了拿到最漂亮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我们会几天几夜不睡觉,直到取到满意的实验结果为止,”她表示,这条路上他们走的难归难,但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每一次任务都在前进,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2016年的‘太空180’实验,当时有个国际会议,他们给了我一个小时时间介绍这个项目,当我把片子放完的时候,全场掌声沸腾。那个时候,我觉得啥难都没有了。”我们能够想像,当时站在国际舞台上作报告的李莹辉,自信而又自豪,那一刻她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国家。

李莹辉非常热爱她现在的工作。航天医学就是研究解决航天员在太空的健康问题,包含太空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比如在空间站任务中,航天员要面临宇宙辐射的风险。当人类飞出地球磁场,暴露在没有大气层保护的宇宙辐射中,将大大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认知功能,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任务失败。因此,在辐射问题上除了技术层面做好更为有效的防护屏蔽、剂量测定和预警装置,也需要开发急、慢性防护药物等有效医疗措施。当然,除了太空辐射环境对机体健康的影响,航天员所要面临的长期失重、隔离、孤独和繁重的工作任务所带来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影响。

因此,在历次载人飞行任务中,李莹辉团队的科研人员从任务前、在轨期间到返回后,会对航天员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跟踪研究,研究制定相关健康保障方案措施。李莹辉介绍,例如航天员在天上会有多种形式的锻炼防护和研究项目,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完成了国际上第一列在体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相比早期的短期飞行任务,在长期飞行中任务中更加强了心理支持,更注重让航天员享受飞行,以保持良好心态。“比如神舟十一号升空时,景海鹏问陈冬‘爽不爽’,这就是帮他建立享受太空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免疫功能的维持。”李莹辉表示,在未来中国空间站里,还将拥有更丰富的健康保障措施。“比如失重防护措施,‘天宫’里用的主要是自行车;在空间站里,我们有服装类、设备类、器械类,可以实现原位、动态、静态的锻炼。用各种方式保障航天员的健康。”

“载人航天领域最吸引人的就是需要不断探索,我们也在不断努力提升我们的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能力,而每次探索它的神秘和未知,都会有新发现。”李莹辉说道,“太空舱在电视上看着挺大,实际是很小的舱,需要航天员在里面待三十多天或更多天,而我们就是研究空间环境对人生理心理的影响。我很自豪经历了六次载人飞行,见证了我国11位航天员14人次飞上太空,也从神舟六号开始组织实施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研究。”每次航天员的健康返回都是对李莹辉失重防护研究团队工作的有效证明,而在这个过程中,李莹辉团队也形成了我国的失重防护理论技术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的航天医学实验平台。

“中国航天医学速度”,这是国际同行对中国航天医学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称赞,无疑也是肯定了李莹辉及其团队取得的成绩。

“中国的载人航天从一人一天突破天地往返、两天5天验证在轨生活,神七成功出舱,神九、神十完成交会对接、神舟十一号33天飞行圆满完成空间实验室任务,再到空间站……我们的航天医学在不断获得新发现,发展新技术,每一次航天员健康返回地面都有我们的重要贡献。实现不同重力环境的自由穿梭是我们的梦想,也是奋斗目标。”李莹辉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祖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的自豪。

理科清晰而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在李莹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她文雅而富有亲和力的表达,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科生的气质。研究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社会阅历的逐步沉淀,使得李莹辉身上具有了一种矛盾而又迷人的气质,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引。

作为一名航天医学工作者,她在专业上和专业领域之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973”课题、“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部委级重点项目等30余项,作为中方首席专家和技术总师主持多项中法、中俄、中德等国际合作研究;人类首次模拟载人火星飞行国际合作项目中方责任总师(火星500项目),我国首次主导多国参与的面向深空探测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集成试验(“太空180“)责任总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2次被评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她也的确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在星际银河中进行着不断地探索。

莹莹之辉,情系宁大

谈到宁夏,谈到宁大时,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李莹辉的眷恋。她说到最多的就是祝福宁大。对于学校的学生,她提了两点建议:第一,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夯实基础,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要学会学习,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

李莹辉衷心祝福宁夏大学发展得越来越好,希望学校能够抓住地域特色,充分利用资源,紧跟国家战略,为早日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大学而不断奋斗。

李莹辉,莹:“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光洁透明,闪耀着珠光的光彩。辉:“朝旦为辉,日中为光。”如晨光,明亮却不刺眼。李莹辉教授,众多的头衔,数不胜数的成就和荣誉。人如其名,这样灼灼的发着透亮的光,为我国的教育和航天事业散发着自己的一份光热。

我们的塞上珍珠,曾经在这初绽光辉,但是却最终要往更广阔的星河飞去。在宁大来来往往的师生里,我们的希望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飞得更高远,而宁大会始终在这里等着你的下一次路过,如等在季节里的莲花。

金海艳 郑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