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正文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张雄校友

信息来源:校友会供稿 发布日期:2017-12-07 浏览次数:

 

编者按:出身,没有公平可言。有人,生而家境富有,有人,生而家境普通。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延伸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变得富有和不平凡。张雄校友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贫寒,却不甘平庸,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不平凡的人。

张雄,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航空宇航工程系主任,北京市教学名师。1986年7月毕业于宁夏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89年7月和1992年7月获大连理工大学计算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从成都科技大学水利工程系博士后出站后到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作。现兼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设计中的力学与材料》国际杂志副主编等职位。

不畏艰辛,奋斗一生,终将收获满满

困境磨练,知识改变命运。出身,没有公平可言。有人,生而家境富有,有人,生而家境普通。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延伸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从而变得富有和不平凡。张雄校友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贫寒,却不甘平庸,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就不平凡的人。

张雄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宁夏盐池县的一个偏远农村,自小家庭生活条件差,每当忆起当年的求学经历,他不禁感慨现在学生的生活条件何等优越。从小学到初一,他都是步行到离家三公里和十几公里外的学校求学,初三的时候,学校更远了,但张雄都坚持了下来。

古有匡衡凿壁偷光,今有张雄自制煤油灯。那时候没有电灯,为了便于晚上学习,他自己动手做了“张雄版煤油灯”。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张雄没有退缩,一路坚持并迎难而上。他认为只有艰苦的条件才可以让自己这般努力。“条件苦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张雄认为,对于困苦,我们要学会辩证地去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物质匮乏是不会成为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求学的这条道路上,张雄不畏艰辛始终潜心学习,谋求知识改变命运,最终苦尽甘来,他成为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打破了全村考不上大学的魔咒。

抵住诱惑,方能找回自我。张雄回忆在宁夏大学度过的那段时光,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物理系的郑璐石老师。跟很多学生一样,经历了多年苦读步入大学的张雄,像飞出笼子的鸟儿,享受大学的自由和美好。大学时代的张雄缺少现实的目标,没有了父母老师的监督,加之大学诱惑较多,自己不由地放松起来。

大一期中考试结束,担任《力学》课程助教的郑老师在班上严肃地说:“这么容易的卷子还有人考了45分?”这句话深深地刺激到了他。老师虽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但他自己心里十分清楚,就是自己考了45分。莫大的羞愧,如同一根刺一样扎在他的心头,他发誓:要改变现在的颓废、不上进的状态,让自己的心思重新回到学习上。

张雄至今都很感激郑璐石老师的那句话,他认为老师的批评并非无中生有,而是指引学生及时调整状态的重要信号,应当认真对待。

好习惯,将会受益一生。张雄的中学时代,每天都是上八九节课,再加晚自习,而那时候的学习都是被动的灌输型教学模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步入大学后,上课的时间变少了,空闲时间多了很多。这些时间怎样利用起来才会更充实,更有意义?张雄选择了图书馆,选择阅读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杂志、论文等,逐渐养成一个主动学习上进的好习惯。慢慢地,他在读书的过程中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从中获得了快乐。

张雄认为主动学习这个习惯对于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他本科专业是物理(师范类),而研究生和博士阶段攻读的都是计算力学专业。正是基于本科期间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为自己硕博跨专业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惑答疑,术业专攻,教学科研两不误

躬自授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当年的物理系主任张德澄老师,张雄充满了敬佩与感激。敬佩源于张老师的知识渊博,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提高自己的方法;感激源于老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 ,以至于现在想起都十分暖心。张雄回忆当年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假期回宁大时,张老师亲自去找人事处处长,给他在招待所安排房间。对于当时的张雄而言,招待所不仅仅是一个住所,更是张老师对于学生那一片热忱的心意。

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让自己明白作为教师,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拉近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张雄为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学生们也对他爱戴有佳。

习万卷书,亦要行万里路。张雄虽已无当年的青春,可他将生活、教学、科研工作处理的井井有条,三十几年的教学长跑,他从未停止和懈怠过。在教学上,张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在不断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也应当启迪他们通过学习文献名著丰富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理论要应用于实践。

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处理,张雄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专搞教学是教书匠,永远提高不了,所以需要科研来提高学术水平。他经常会把科研中的成果,转化成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把科研成果当做授课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习中成就感。

学生万千,唯兴趣为先。张雄一直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认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他用心洞察学生兴趣爱好,以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在挖掘学生的潜力上,张雄用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带着兴趣主动探索和理解。目标的设定应该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目标设定也不宜太难实现,否则就会打击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勇于实践的信心。张雄举了一个发生在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例子。这事发生在2011级钱学森力学班的学生身上,当时他同事在上课时发现教室里没有多少学生,最后发现其余学生正在实验室专心调试张老师的课程训练程序,以至于忘记了上课时间。

论文,科研中的副产品。在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张雄也投身于基础研究工作,主持了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多部专著,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一篇论文入选201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4年,他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9)和一等奖(2008)、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钱令希计算力学成就奖(2016),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张雄认为,发表论文只是科研工作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科研工作的目的。科研的目的是不断探索并解决科学与工程中的新问题,而其成果则以论文只是等形式固化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的载体之一。

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愿母校前程绚烂似锦

作为宁夏大学的毕业生来讲,张雄希望母校经过若干年的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大学,甚至全国知名一流大学。对于如何建设成为一流大学,他相信学校的领导、老师会更有经验。

对于“双一流”大学创建,张雄结合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几条建议。一是创建“双一流”需要从建设一流学科做起,建一流大学,靠的是一流学科;二是通过一流人才的培养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通过吸引一流的师资和一流的人才来建设;三是找准自己的优势,结合西部特色,例如煤矿、能源等地方特色,这些特色可能是其他地方没有的,借助这些,宁大的老师便可大有作为了。

对于校友会,他认为平台搭建意义多。作为宁夏大学北京校友会的副会长,张雄肯定了北京校友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成果:“校友会就是一个平台,能够促进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母校的发展。”张雄表示他经常看到宁夏大学各地方校友会一一成立,对此心里非常高兴,肯定了宁夏大学校友会工作并有很多新期待。

采访手记 :回忆访谈的整个过程,张雄虽然已功成名就,还是宛如一位谦和友善的学长,与我们学生记者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体态都恰到好处。当谈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他都笑声朗朗讲述那段平凡但又弥足珍贵的人生阅历,使用一些体态语;当谈到引导学生寻求发展方向时,他会正襟危坐,眼神坚定;当谈到他的自己时便放松自如,谈话充满了他的诙谐幽默之处。作为一名采访学生,我能感受到张雄教授为师,为兄,亦为友的人格魅力。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

宁夏大学校友会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