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诚,一个把自己一生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农业教育事业的教授。在宁夏广袤的田野上,他宛如—位负重的攀登者,默默耕耘,无奉献,像—颗晶莹剔透的种子,顽强地播着生命撒的绿色。在学校,他像一支燃烧的蜡烛,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农业科技、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宁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先后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等光荣称号。曾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第五届、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科研成果“宁粳7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宁夏科技进步一等奖、“宁糯2号”获宁夏科技进步二等奖、“宁粳10号”获宁夏科技进步三等奖项,宁夏重要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宁香稻2号”获第三届中国特种稻米品种展金奖,与西北农业大学协作的“中国优质稻稻米气候生态区划”获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当看到他倾注了自己的毕生心血精心选育的“宁粳7号”等12个水稻系列新品种,他眼晴湿润了。那一颗颗、—粒粒稻米,不,是一颗颗令人心醉的珍珠,饱含着他几十年的辛勤汗水,是他辛勤耕耘的劳动果实,是他回馈养育自己的劳动人民的丰硕成果。这其中凝聚着一位教学科研工作者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闪耀着他的智慧才华,也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1957年,胡子诚毕业于南京农学院农学系。当时新的生活青睐于他,台湾、香港有他的亲人,上海是生育养育他的地方,是置身于繁华的大城市,还是告别都市到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和全班同学集体写信给党中央,要求到祖国的边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扎根开花结果,要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大干一番,以报答党和国家的培育之恩。告别了亲人,与千百万怀着满腔热血的青年一道踏上北去的列车来到了地处祖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兰州,被分配到当时属甘肃管辖的银川专区永宁县王太堡的永宁农校任教,初到那里,他的心倏地紧缩了眼前的现实让他始料不及,如此落后,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理想和抱负如何实现?他在思索,他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考验。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在奋进中崛起艰苦落后的环境更坚定了他改变现状,扎根塞上的决心和勇气。于是,白天,他在破旧的教室给学生上课,晚上,伴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茅屋陋室他有自己的座右铭:保证教学质量,决不误人子弟。他承担了耕作作物栽培、作物育种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上,他把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及科技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他让学生在试验田中工作,培养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及时将科学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补充至教材中去,并结合宁夏实际编写了“宁夏水稻育种”、“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等讲义。课余,他又在思考用自己所学知识能为国家做点什么?他开始潜心水稻的研究工作。水稻在宁夏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他认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品种资源,当第一次品尝宁夏大米时他就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对于它的来源、类型、区划都是亟待弄清的问题。他认真研究了这种地方品种的历史生态和分类,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水稻栽培学》一书中把宁夏划为华北稻区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宁夏所属稻区应划为西北干燥作带,随后写出商榷文章,修正了这一论点。当时,中国农科院院长水稻专家丁颖到宁夏考察,向他了解情况,叮嘱他一定要把整个西北的地方水稻搞清楚,这对他无疑是莫大的信任和鼓励。于是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水稻的研究工作之中,和同行们先后到陕西、新疆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进行类型鉴定。写出了《西北水稻地方品种生态型的研究》的论文,证明西北各地的地方品种同属于一个大粒类型。在考察中,还发现我国西北地方水稻品种与欧洲的大粒水稻品种的生态类型相似从而得出欧洲水稻地方品种有可能是从陕、甘、新即“丝绸之路”引去的结论。写出了《试论欧洲水稻地方品种与我国西北水稻地方品种的关系》论文。这些理论,填补了我国西北水稻地方品种资源基础理论上的空白,部分内容被中国农科院品种资源所的著作所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学关注,也成为他扎根宁夏后闪光的第一个亮点。
初战告捷,胡子诚教授信心倍增,他夜以继日子争分夺秒也致力于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宁夏东靠黄河、西倚贺兰山,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如果在品种上能有新突破,辅之养以先进的耕作技术,必然稳获高产,他心里这样想。可是当时的学校条件很差―无经费,二无助手三无实验设备。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靠种信念无怨无悔地向着自己设立的目标靠近。他给外地的农科院和农学院同仁写信征集到各地的水稻优良品种200多个,在学校教学农场的一块空地上搞起了水稻杂交实验。孰知水稻育种是一项非常繁杂辛苦的工作,或许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搞出什么新品种来。然而他丝毫没有动摇,而是坚定信心步一个脚印地走了下去……
他认真分析了各个品种的优劣,结合宁夏的生长条件,设想要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增强水稻抗病抗冷害的能力。一次杂交实验要做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组合,所以他一有空就跑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认真记录。春去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泥—把、汗一把,既当教师又当农民,迎来了一道道曙光,送走了一个个夜晚,在种子的王国里遨游,试图揭开水稻新品种神秘的面纱,从大量的杂交组合中筛选有希望的新品种。他工作勤奋、有极强的事业心,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就把爱人拉上帮忙,夫妇二人为实现心中的目标,同甘共苦、忘我工作,在学院乃至农村被传为佳话。农忙时节,他一边忙上课,一边忙生产。插秧收割时,连吃饭都在田埂上。由于工作量大,有时要冒着露水站在水田里,整个腰腿都被湿透了还要坚持工作。暑假他整天泡在水田里忍受着烈日爆晒蚊虫叮咬,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长期的水田劳作使他患上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并因两次手术留下肠粘连的后遗症。然而为了事业,他顾不上休息,带病坚持奋战在田间地头,他翻阅大量的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水稻育种新动态,历经八个酷暑寒冬,终于培育出“宁粳5号”水稻新品种。这个品种秆矮、抗倒伏、穗大粒多,比生产上使用的“宁梗4号”增产10%。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院上下普遍重视科研工作,他更是卯足了劲,决心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宁夏的高等农业教了事业上。他的身影在实验室、试验田、农业技术推广站随处可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他的“宁粳7号、宁梗10号、宁粳18号、宁粳20号、宁粳25号、宁梗32号、宁梗宁36号、宁糯2号、宁香稻1号、宁香稻2号和宁香稻技3号”等系列水稻新品种相继问世了。“宁梗7号”成为主栽品种中的第一个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冷害性强的特点,比从日本引进的对照品种增产了20.6%,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伴随着科技时代水的脚步,它走出宁夏,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累计推广面积25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亿元,加上别的品种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264亿元。特种稻米以其营养价值、健康作用和生产效益均优于普通大米,受到到国内外人士右铭的普遍重视。“宁香稻2号”将我国古代贡品香米基因和现代水稻品种高产基因相结合,具有产量高香为气浓郁的特点,可与国内外著名香米品种相媲美,2002年12月获中国特种稻米品种展评金奖。看着和那一排排绿油油长势挺拔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他饱经风吹日晒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胡子诚的辛勤劳动已在宁夏大地开花结果,他国培养的学生桃里满天下。当有学生问他说:“胡老师,您一生奔波在教室、实验室和试验农田,累不累呀?”胡子诚教授笑声爽朗,他坦诚地说:“我搞了―辈子水稻,你说苦不苦啊,也不能说不苦但是感到苦中有乐,因为我们是为农民着想,如果种―亩田它能为你这个新品种增加一百公斤产量像我们宁夏水稻有100万亩,你想将会增产多少呀呀!所以我们要把宁夏水稻产量再进一步提高的话,就就要靠你们年轻的同志,如果说这个工作有意义的话,那么再苦再累我们也还是感到挺有意思的。"多么朴实无华的话语呀,这其中蕴含着这位农业专家教授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下一代科研人员寄予殷切的期望。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追求是无限的。胡子诚教授终身从事水稻育种,有12个“胡系列"粳稻品种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5次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为宁夏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国家给了他很多的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宁夏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突出贡献奖、自治区十大科技明星,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等等。面对接踵而至的鲜花和荣誉他没有因此而陶醉,更没有就此而驻足,已经年逾七旬退休的胡子诚教授退而不休,仍在乐此不疲地继续从事选育品质的研究。他研究的“宁粳36号”亩产可达750公斤,品质经测试11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稻一级标准,能生产出国内一流大米;“5-175”新品系在区域试验时,第一年便产量名列第一位。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是他新的座右铭,胡子诚老师—个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宁夏培养出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新品种,为了实现这个夙愿,他不顾年事已高头,戴草帽、脚穿水鞋佝偻着腰仍然不停地穿梭在广袤的农业实验田和实验室,为了宁夏农业大地的丰收,他禅精竭虑,朝着自己锁定的目标正坚定不移也继续走下去……
采访结束时,胡子诚教授衷心祝愿宁夏大学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祝愿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宁夏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